由中国调查课题组组长、国发院副院长吴传清教授等10多名专家和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组成的十堰调研组,围绕推动十堰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竹溪、竹山、房县、丹江口、郧阳、郧西的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加工等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与座谈交流,针对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反映的发展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举措。
山区县担负着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是推动山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 探索“两山”实践创新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坚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秦巴生态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处秦巴山区的十堰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谋发展,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试点示范,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淘汰污染型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十堰市山区县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生态系统碳汇的示范区,是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发挥比较优势 推进产业绿色化、特色化发展
产业是经济之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十堰市山区县遵循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
一是发展山区资源优势转化类绿色产业。竹山县利用水、光、风等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水力发电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等清洁能源产业。竹溪县利用山地气候、生态等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绿色经济业态。
二是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十堰市山区县发展产业主要包括:与“药”相关的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制造业、健康用品制造业等产业;与“食品”相关的生态农业种养殖业、食品工业等产业,食品工业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与“康养”相关的观光旅游、康养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产业。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重视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业;竹溪县、丹江口市重视发展生态医药制造业;郧阳区、郧西县重视发展食用菌种植、加工、流通等行业;房县、郧阳区重视发展黄酒等绿色食品加工业。丹江口市、竹溪县发展纯净水等绿色食品工业。“武当山茶”等茶产业公用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美誉度,“武当山旅游”品牌享誉中外,推动各山区县康养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具特色。
三是发挥山区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由于山区产业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以及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缺乏等制约,必须在发展路径、模式、机制上积极开展创新性探索。
第一,高水平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堰市各山区县重视实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乡村经济业态。郧阳区橄榄油产业涉及种植、采集、加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民宿旅游等产业链,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样本。丹江口市、竹山县等实施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通过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加强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
第二,高标准建设产业承载平台。十堰市各山区县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加强开发区、产业园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集聚度。每一个县域重点培育发展若干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行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竹山县绿松石产业集群已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房县、竹山县卫浴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丹江口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郧西县食品产业集群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重视数字化转型发展。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十堰市郧西县“淘宝村”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营销推广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辐射全国。
围绕“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县实现差异化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专题座谈会发现,生态补偿机制、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是山区县发展的短板弱项,期盼省、十堰市层面出台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明确其发展方向、重点,增强其造血功能。
浙江省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第一步“重棋”落在山区26县。具体做法是:专门编制印发《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围绕山区县平台共建、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17个专项政策;推动山区26县依托开发区(园区)空间范围,择优布局区位条件较好、周边配套齐全、发展空间充足、城镇功能完善、生态承载能力强的区块,建设不小于3平方公里的特色生态产业平台;推动山区26县对接省级大湾区(新区)、能级较高的开发区(园区),布局1平方公里左右、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飞地”;支持山区26县到省内发达地区投资建设科创“飞地”。针对山区26县的“一县一策”将实现全覆盖,诸如淳安县围绕“生态保护前提下点状开发”、泰顺县围绕“生态旅游全域美丽”、磐安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龙游县围绕“生态工业发展”、景宁畲族自治县围绕“民族地区融合发展”等。
我省可以借鉴浙江做法,为山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量身定做”,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及系列专项政策,指导各山区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支持山区县探索“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示范、产业飞地建设、科创飞地建设等;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集中支持,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其内生发展能力。
(执笔人:吴传清教授)
更多精彩,请扫描网页下方【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