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谈国新教授,应邀参加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主办的第四期“‘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并做了题为《“十四五”时期促进武汉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的专题报告。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发布如下:
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是武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宏观维度来看:(1)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是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2)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加快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 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创造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激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统一。(3)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激励,文化的发展能赋予科技活动、成果更多的人文内涵,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和价值追求,成为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之一。科技则推动文化生产、传播、体验的变革,不断催生出文化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武汉文化与科技以一个整体系统的形式对产业赋能、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产业维度来看:(1)产业维度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产品的供给问题,包括文化产业供给、产品供给、企业供给和要素供给的质量提升。在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只有提高文化产品的数字供给能力,才能满足人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2)只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AI、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促进武汉文化产业在生产方式、产品、设施和要素四个层面进行重构,才能不断提高数字文化产业比重,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快速涌现, 培育壮大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 促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蓬勃发展。
从微观维度来看:(1)文化企业要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要把握文化消费升级趋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动态组织产品生产和供应,扩大更具创新性和更为个性化的产品供给。因此,实施品牌创建和精品培育工程,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科技融合、新兴文化业态、文化创新人才等要素,是发展精益求精、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武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2)推动实现武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理念,将以往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增强发展“质”的含金量。
从社会属性维度来看:(1)文化产业除了经济属性外,还有重要的社会属性。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讲好武汉故事,提高武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2)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只有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武汉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搭建数字技术公共平台,才能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建立在更加公平基础上的文化产品制作与传播的高效率,实现武汉文化产业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向共享发展、充分发展和协同发展。
二、武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参加武汉“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的评选的110多家企业列为调研对象,向107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其中获批“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的35家企业进行了结构式访谈;对包括政府相关领导、行业协会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在内16人进行了调研和采访。本次调研对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科技创新视域下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有:新型融资渠道单一,新金融品种创新不足;文化科技高端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文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短缺,资源开发成本较高;文化市场供给侧不平衡,新型文化消费支出较低;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科技活动集聚效应不明显;企业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加快;文化科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策覆盖面和时效性不足。
三、“十四五”武汉文化科技融合路径
1. 加快武汉文化产业产品链的转型与升级
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生产分工的在线化。促进武汉数字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提质增效,推进数字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优化升级,推动数字文化产品生产模式协同创新。
促进武汉文化产品供给的数字化和高端化。增加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传统文化产品转型升级,加速新型文化产品创新培育。
加速荆楚传统文化数字产品精品化。加快荆楚传统文化特色数字产品挖掘,扩大荆楚传统文化特色数字精品生产,增强荆楚传统文化数字产品IP全链化。
2. 扩大武汉文化产业企业链的协同与延伸
创新文化科技企业的上下游契约关系。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文化科技企业IP授权合作的契约形式,健全文化企业混合式契约形式,创新文化企业供需交易定价模式。
创新武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关系。引导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动态依存机制,构建文化市场主体新型数字生态平台。
创新文化科技企业上下游供需关系。依托数字技术,深化以消费主体为驱动的文化科技企业上下游供需关系。
3. 拓展并提升武汉文化产业价值链
促进武汉文化产业价值链横向延伸与拓展。推动武汉文化产业上游企业向数字创意设计与标准制定方向拓展,鼓励武汉文化产业中游企业向智能制造与高端外包等方向拓展,促进武汉文化产业下游企业向IP授权与品牌运作等方向拓展。
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纵向附加值。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武汉文化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利润空间扩大,健全数字文化产业分工体系。
4. 创新与升级武汉文化产业技术链
增强武汉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数字文化产业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推进数字文化产业技术生态体系构建。
推动武汉数字文化产业技术链演化与升级。加快武汉数字文化产业技术链的动态演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技术链创新升级。
提升武汉数字文化产业知识链溢出与升级。增强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链显性和隐性知识溢出效应,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链知识网络创新升级。
5. 武汉文化产业空间链的聚合与优化
优化武汉文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完善武汉文化产业空间链集群式结构布局,优化文化产业空间链上产业分工布局,推动文化产业空间链上要素资源的集聚与优化。
创新武汉文化企业聚集形态。巩固文化科技企业间集聚竞合关系,健全文化科技企业的跨界集聚合作,促进文化科技企业的技术集聚与进步。
作者简介:
谈国新,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551”引进人才,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文化科技融合专家组成员、武汉动漫协会副秘书长
1.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立场;
2.本文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授权,谢绝转载;
3.如经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