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
作者:邓明亮 点击数: 日期:2021-11-16

为纪念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11月1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全国300余位从事长江经济带相关领域管理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以“云交流”方式共话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

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南通大学成长春教授、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耀研究员、湖南大学李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滕堂伟教授、云南大学文传浩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安徽大学杨仁发教授和苏州大学段进军教授等10位专家作学术报告,围绕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区域生态效率、“五治”协同策略、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主持。


多措并举

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15DCF4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做了题为《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的报告。他指出,长江经济带在水环境、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中具有整体性、相对封闭性,以及范围大、在经济与国家战略安全的特殊性等显著特征,国家与全社会应该以强有力的措施实行长期的治理与保护。陆院士建议,在产业发展方面,要严格控制和限制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炼焦、制药、农药等产业的生产规模,着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轻型制造业部门与行业发展;在园区发展方面,要清理沿江与主要支流上的大量小型开发区、工业园区,对不符合环境标准又没有生存活力的实行“关停并转”;在城市发展方面,各地城市及大城市群要注重发展质量,苦练“内功”,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在交通运输方面,要着力构建高效的集疏运系统,解决中上游航道梗阻,提升高等级航道比重,充分发挥长江航运潜能,务使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畅通,同时要对干流上中下游水运运量进行必要控制,逐步优化运量结构,限制水泥、砂石、玻璃乃至煤炭等长距离运输。


97A3E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做了题为《长江经济带:走在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前列》的报告。他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存量优势,扛起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历史责任,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成长春教授认为长江经济带应从五个方面出发,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是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制定出台《长江经济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二是构建调查监督与评估机制,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让GEP“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监测、进考核”;三是加快构建经营开发与市场交易机制,鼓励下游发达地区与中上游欠发达但生态良好的地区开展合作,着力形成区域间生态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各地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四是持续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推动补偿方式从“输血型”补偿为主向“造血型”补偿为主转变;五是加快构建推进和保障机制,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支持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和“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金融服务中心。


842E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滕堂伟做了题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效率动态》的报告。基于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尺度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变动与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滕堂伟教授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呈现出“先增后降再增”的阶段性变化,城市规模效应、邻近效应显著,城市生态效率格局表现出高度空间自相关特征,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实力、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存在显著正向驱动效应。滕堂伟教授认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应着力从四个方面出发:一是要群网耦合,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空间抓手,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共建流域生态共同体;二是要链链不舍,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抓手,促进园区的生态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流域内衔接;三是要科技赋能,大保护需求拉动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支撑绿色发展;四是要环境规制,继续强化、优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政策法规体系。


“五治”协同 

强化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大保护

7E639

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传浩做了题为《“三新一高”视角下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战略考量探索》的报告。他指出,从“治理长江”“开发长江”“保护长江”到“绿色长江”,长江大保护体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标志着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进入新阶段。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大”保护,新阶段强化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大保护应坚持“政域自治、流域同治、山域整治、跨域联治、全域共治”新理念。他提出,新发展阶段长江上游地区大保护的战略路径在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理论路径在于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践路径在于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大路径”诠释了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中“大”的时代内涵。他认为,在全球一体化、尤其是绿色发展一体化大趋势下,生态大保护是从生态经济角度勾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秘籍,推进大保护是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抓住大机遇是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长江上游地区应在大产业圈、大数据圈、大生态圈盘活存量、抓活增量,以生态产品硬件价值转化实现长江上游生态产业一体化、在大生态圈以生态产品的软件价值转化推动国际生态经济的领导地位、在大数据圈促进数字生态无中生有打造世界级生态环境“云”。


同频共振 

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191AE6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耀做了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龙腰如何与龙头龙尾联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龙头”和“龙尾”活跃,但“龙腰”动力相对较弱,只有推进“龙腰”与“龙头”“龙尾”的有效联动,才能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扭动“龙腰”,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陈耀研究员认为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出发,一是要适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积极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挑战,避免再次“塌陷”;二是要适时效率主导、兼顾均衡的一体化政策,处理好“单核引领”与“三核引领”的关系,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三是要分层次推进中游城市群一体化,从都市圈、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三个层次高质量促进一体化发展;四是要设立先行先试的中游一体化示范区,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经验,找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五是要把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作为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关键,通过转移支付、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重点工具分别破解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区域不平衡、产业转移与承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难题。


86D86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做了题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体建设》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推进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应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开放共同体”。一是要以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为契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协调组织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和联合攻关,加快推广创新券通用通兑,联合打造高水平科创走廊,积极布局“科创飞地”网络。二是要以深入探索绿色发展示范为契机,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共同体”。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湘鄂两省洞庭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联合推动湘鄂赣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碳中和示范区。三是要以构建“三角形、放射状”开放通道为纽带,高水平开放平台为引领,努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共同体”。要以武汉为引领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枢纽城市联盟,加快整合空港资源联合打造国家级机场群,以中欧班列(武汉)为龙头加强汉新欧、湘欧、赣新欧联动发展,以“光博会”“健博会”为重点联合打造鄂湘赣会展平台。


C5010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李琳做了题为《“四轮驱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统一市场建设》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区域市场尚处于“碎片化”阶段、要素跨界流动“堵点”较明显、产业同构“难点”问题突出、市场一体化机制体系尚未建立等“四大短板”。她提出,新时期背景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必须聚焦短板发力“四大抓手”:一是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应在国家层面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专门机构,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尽快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市场一体化合作事项年度清单。二是要以“点”带“面”,打造区域统一市场先行示范区。可选择“咸岳九”“小三角”作为市场一体化先行试点区,着力打造“小三角”市场一体化先行示范区。三是要以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为手段,完善市场一体化机制。既要更加重视社会组织在市场一体化推进中的协同作用,也要借鉴长三角经验加快建立“中三角商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还要加快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行业联盟。四是要以联动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为主路径,培育市场一体化主体。。加大力度鼓励中三角区域内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活动培育市场一体化主体,联手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市场一体化主体。


要素支撑 

深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D419B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做了题为《迈向四高多彩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强劲活跃增长极,是最有条件实现现代化、一体化的区域。长三角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必须全面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坚持“两大体系、三高理念、六位一体、六彩增长”,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迈向多彩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两大体系”即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三高理念”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理念;“六位一体”即创新政府合作体制机制,促进“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空间、生态、功能”六位一体;“六彩增长”就是要要素投入深化“橙色增长”、创新驱动引领“金色增长”、绿水青山造就“绿色增长”、文化文明承载“青色增长”、公共服务勾勒“蓝色增长”、区域协同共筑“紫色增长”。


BDC30

安徽大学杨仁发教授做了题为《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报告。杨仁发教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测算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基于测算结果,他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出发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要聚力顶层设计。政府既不能“缺位”,要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分类分布推进。既要根据各制造业的不同特点和基础条件,选择相适应的技术路线和改造方式,并针对各行业企业在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同阶段,制定适宜的实施策略。三是要构建融合生态。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力争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重点制造型企业发展大型工业云平台、互联网公司搭建第三方工业云平台,着力打造数字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同时以前瞻性培育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熟悉制造业发展模式及流程的跨界人才为导向,加大跨界融合人才培育力度。


EE30A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段进军教授做了题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沪苏同城化的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沪苏同城化”是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其根本在于形成区域治理规则、市场规则,本质上是市场的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的目标在于每一个微观个体选择更加自由,企业家能够在同城化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实现一种套利和创新利润;沪苏同城化的核心在于要素市场形成,特别是通过企业家对创新要素组织形成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他认为,“沪苏同城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化的状态,在初步阶段的同城化聚焦于以政府为主导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但深层同城化在于要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建立市场的一般性规则,即软的“搭桥修路”。同城化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真正的“路与桥”、助推一种新的自发秩序形成,“沪苏同城化”是深度市场化的过程,是大量行动者行动和协调的一般型规则重建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大量行动者和行动者协调所构成的“自发的秩序”,推进“沪苏同城化”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实现。

据悉,“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由武汉大学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共同发起,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瞄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国家需求,聚集区域经济、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土地管理、测绘遥感等多学科团队,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绿色转型和国土空间优化等内容,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示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更多精彩,请扫描网页下方【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一篇:珞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总第27期)

下一篇:珞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2021年第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