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敏:“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作者:彭智敏 点击数: 日期:2020-06-30

编者按:6月28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研究员,应邀参加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主办的第二期“‘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并做了题为《“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的专题报告。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发布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历史上,武汉就以发达的水陆交通闻名于世,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赢得了“九省通衢”美誉。“十四五”是武汉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而建设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十三五”期间是武汉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上升最明显的几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迈入对接全国、联通世界的新阶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武汉天河机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国际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中欧班列(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发货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回程货运量位居全国第一。近洋航线网络初具规模,“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相继开通,2019年11月28日,武汉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班轮阳逻-日本名古屋开通。全省水运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和80%的集装箱运输通过武汉新港实现,该港已成为全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分工的重要窗口和咽喉。阳逻港成为长江中游重要“出海口”。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显现。完成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站楼改(扩)建和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阳逻港二期、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港三期、汉口北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武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三是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拓展。航空航线通达国内外94个城市,旅客吞吐量中部地区第二;2017年以来,武汉地铁连续第三年开通3条新线,运营总里程增至339公里,居全国第五;地铁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超过45%,过江客流分担率超过48%,挺起大武汉公共交通的脊梁;“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二、武汉交通运输的短板比较明显,枢纽地位面临挑战

一是在航空运输领域,武汉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201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700万人次,居全国第14位,比郑州新郑机场少约200万人次,与长沙差距很小,呈交错状态;货邮吞吐量24.3万吨,居全国第15位,只及新郑机场的46.5%。

二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面临供需结构不平衡、航运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高端服务要素缺乏等问题。

三是城市过江通道总量偏少,部分过江通道负荷较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等。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和放大了现有交通枢纽的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1.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确立长期性与阶段性、综合性与行业性的目标。

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一个长远的宏伟目标,交通运输行业的各个部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具体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如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出“”以密织网络、集聚要素为核心,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以重点先行、创新模式为方向,推动航运要素数字化改造起步,破局创新革命。提升武汉航运中心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水平,打造武汉枢纽港、国际港和生态绿色港。建设世界级的地铁城市,到“十四五”末通车里程超过600公里,运营里程赶上英国的伦敦。

另外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推动建设高质量、更有韧性、能够经受住重大灾害和疫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织密重要交通网络,在“综合、立体”上多做文章

充分挖掘地处全国地理中心、黄金水道“金腰”的内涵与潜力,不仅突出航运中心的特色,而且要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为此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强以沿江高铁为核心的高速铁路网和相关客货场站建设;改造、提升、完善“三环十五射”,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快城际铁路与市域铁路建设步伐,为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凝聚力的武汉大都市圈提供强大的、便利的基础设施,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开通至欧洲、美洲、澳洲、东亚地区国际全货机航线,争取近期实现快速增长,同时高度重视与湖北货运机场的分工与协作,打造世界级的国际客货运双枢纽。做好国际运输大通道研究,提升武汉交通对外开放水平。

3.做大做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是武汉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底色、特色,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武汉交通运输比较优势的重要抓手。因此,要立足长江,面向全球,承载国家经济新平衡新发展战略引领功能和支点作用,打造内陆型生态化创新性的国际一流航运中心。继续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协调推动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汉口北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开辟1-2条典型联运线路,不断提高示范线路运营水平。

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包括“六中心、两体系”,即综合交通运输中心、多式联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中心、航运金融中心、对外开放中心、产业集聚中心、绿色航运体系和应急救助体系,把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成通江达海、辐射中部、面向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规范化内河智能航运中心,初步形成资源高度集聚、服务功能齐全、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便捷高效的内河航运体系,带动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为沿江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4.初步建成世界级地铁城市

全面实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随着《2019-2024年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的完成,武汉在轨道交通里程上可以进入世界地铁一线城市的行列。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北京不仅在地铁长度,而且在运营里程、运行效率、管理水平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十四五”期间,武汉不仅要在科学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地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需在软实力上齐头并进,逐步实现由“建设城市地铁”向“建设地铁城市”,由“公共交通工具”向“聚合生活要素、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平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5.完善过江通道

“两江四岸”的城市格局就意味着过江通道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建成区面积扩大,武汉过江通道日益拥堵,过江通道负荷明显加重,对两岸人员物资交流产生较大影响。

“十四五”期间,武汉必须在已建成通车15条过长江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新增、优化过江通道布局,畅通“两江四岸”运输通道和都市圈内外通道,提高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保障能力;着力推进多功能通道建设,实现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等多种方式合并过江,提高通道资源利用效率。另外,需超前谋划第五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确保轨道交通有序衔接和连续推进。

                      

 

1.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立场;

2.本文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授权,谢绝转载

3.如经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吴永保:“十四五”时期武汉市产业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宋德勇:“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