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珞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2020年第五期)线上举行。论坛由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多学科研究团队发起组织,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承办。
论坛以疫后湖北经济重振与“十四五”规划建言为主题。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主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成德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雪松、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范斐、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规划中心副主任钟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叶云岭等先后作专题报告。
推进湖北高水平全面开放
成德宁以《畅通内外经济循环 稳定经济增长》为主题作报告。成德宁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经济衰退的本质主要在于:(1)经济循环不畅,主要表现为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受到冲击,产业循环不畅;(2)生产与消费循环出现阻塞,导致国际国内市场循环不畅;(3)疫情防控被标签化、政治化,导致经济社会循环不畅。成德宁认为,畅通经济循环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着力点,具体而言:其一,要抓住促就业、保企业、促消费等恢复和稳定经济增长举措的重心;其二,要精准识别产业循环的断点和堵点,系统、协同推进复工复产;其三,要在严防疫情反弹的前提下,规范国内人员往来和物流运输限制;其四,要抓住全球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发挥网上交易在畅通经济循环中的作用。
李雪松认为,疫情暴露出湖北产业结构存在服务化水平不高、高度化特征不明显、合理化程度不够、外向化能力不足等短板。湖北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可在以下几方面发力:(1)加快打造国家级创新产业基地,加快自贸区发展,加快湖北开放口岸建设,建立湖北进口贸易创新试验区;(2)加大湖北重点产业开放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开放(推进湖北对内高水平全面开放);(3)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试点,打造对外高水平全面开放的先行试验区。
以“新基建”为引领 加快构建企业创新体系
范斐报告题目为《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他说,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出发:(1)市场主导,构建多元主体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政府统筹,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3)开放共享,形成开放式、专业化的体制设计;(4)项目驱动,以项目为驱动力,粘合各类创新要素。范斐表示,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创新布局、创新政策、资源平台、人才流动、制度环境等方面需要协同。在他看来,推进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关键要采取以下举措:(1)组建武汉城市圈协同创新基金;(2)组建武汉城市圈前沿科学研究联盟;(3)组建武汉城市圈产业研究院;(4)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交易所;(5)启动武汉城市圈国际大科学合作和国际大科学计划。
叶云岭报告题目为《“新基建”与湖北创新发展》。叶云岭认为,加强“新基建”能够扩大有效投资,实现创新引领,提升经济韧性,满足人民需求。从内涵来看,“新基建”相对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从特征来看,“新基建”涉及领域更加广泛、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在企业层面,应以“新基建”为引领,加快构建企业创新体系;从产业层面,应以“新基建”为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从空间层面,应以“新基建”为抓手,加快“创新区域谱系”建设。
钟晟说,疫情对宏观经济、产业环境、社会心理、消费行为等宏微观领域都将产生长期深远影响。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治理模式、产业业态、产品形态、消费方式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初步研判,数字文旅、虚拟体验、高品质健康文旅产品、反思教育类文旅项目等,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关于疫后湖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钟晟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湖北长江黄金旅游带建设,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序推进疫后文化旅游消费;加快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文旅的供给质量;强化疫后文旅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文旅产品品质和内涵;重塑文化旅游形象,转危为机打造人类抗议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