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清:“十四五”时期武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进路径和举措建议
作者:吴传清 点击数: 日期:2020-06-30

编者按:6月28日,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教授,应邀参加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主办的第二期“‘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并做了题为《“十四五”时期武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进路径和举措建议》的专题报告。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发布如下:



武汉市是国家相关部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的78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2014年9月25日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武汉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函件中明确要求武汉提升“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家交流中心”功能。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是谱写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应充分利用武汉智力资源密集优势,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强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1)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执行力。深圳市2008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坚持以《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6)》为引导,围绕“五大目标、十大工程、五大保障措施”,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和实施,成为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样板城市、标杆城市。借鉴深圳经验,武汉市应加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谋划和规划引导,明确建设目标、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坚持“一章蓝图干到底”。持之以恒地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年度计划,不断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坚持实施第三方评估,不断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梳理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或短板,发布年度《武汉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2)加强国家级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发展。开发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区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利用之路。发挥好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断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3)优化创新生态,加强创新平台发展。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网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东湖实验室、光谷科技大走廊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信息光电子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光电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生物产业、北斗产业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4)“五链统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关乎国民经济命脉所在。产业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载体。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统筹,聚集高端生产要素、创新资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5)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制度供给质量,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强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隐形冠军。

                          


1.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立场;

2.本文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授权,谢绝转载

3.如经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吴传清副院长参加湖北省“十四五”发展战略座谈会并发言

下一篇:张万顺:“十四五”时期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与举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