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第五期专题研讨会暨珞珈创新发展论坛第一期专题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中心、睿景智库等高校和科研机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研讨会分为学术报告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分别由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教授和研究院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范斐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主题“长江经济带发展实践如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研讨。
华中科技大学钟书华教授做了题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学术报告。他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应充分关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省市之间利益冲突和发展竞争未得到充分考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开放性未得到充分认识等问题。他认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建立长江流域生态治理补偿机制,在长江经济带构建统一的“林业碳汇基金制度”;成立“长江经济带发展投资银行”,由中央政府、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政府、国内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出资,同时最大限额放开投资领域;将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先行区,支持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治理领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沈能教授团队做了题为《湖北推进创新强省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的学术报告,提出湖北省创新强省建设仍然面临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发展动能有待激发等瓶颈和挑战。沈能教授团队认为,推进湖北省建设创新强省,应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培育区域创新特色优势为重点任务,通过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保障对外交流政策形成创新政策保障体系;通过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机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健全创新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创新人才集聚机制、形成灵活的人才激励体系、更新创新人才利用方式形成创新人才保障体系;通过创建国家级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健全创新平台保障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彭华涛教授做了题为《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的学术报告。他提出,湖北省创新创业人才数量缺口问题仍然突出、创新创业人才配置失衡现象依旧明显、创新创业人才成果对接效率有待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他认为,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应推进产城学研人才共享,打造创新驱动的自由创新活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储备,提升创新驱动的原始创新能力;防范人才二次流失风险,保障创新驱动的持续发展动力;推进银发专业人才安置,创造创新驱动的智力支撑潜力;推动收益分配机制升级,建立创新驱动的内在工作动力;助推区域人才供求对接,形成创新驱动的精准匹配合力。
武汉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朱巍研究员做了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时间梯次的培育路径及策略》的学术报告。他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路径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遵循规模梯次,以不断扩张规模的大型企业为培训方向;二是遵循时间梯次,以扩张速度不高但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和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为培训方向。他指出,在全球竞争、产业结构转型以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策略需进一步升级加强,成为产业链上的高端合作者,而不是时代者。
武汉纺织大学周磊副教授做了题为《融合多源数据的卡脖子技术识别与预测研究》的学术报告。他指出,随着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问世,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了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阶段。他认为,卡脖子技术根植于国外技术封锁的关键领域,具有特殊的领域属性和市场属性,现有研究中传统的专利或“专利--论文”组合数据集无法充分揭示国外对华技术遏制领域特征及卡脖子技术的市场潜力;技术识别的定量研究多属于无监督学习,缺少对识别结果的检验环节;技术预测的实际功能停留于事后总结,而不是对潜在技术的前瞻性预测。
中国地质大学邓宏兵教授做了题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学术报告。他强调,区域创新能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生态文明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区域创新研究的方向和选题。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创新生态和“创新型区域谱系”(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开发区)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据悉,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由武汉大学于2017年9月30日发起成立,不定期举办“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制定、空间发展战略与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联机制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并与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城市群发展、长江流域生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预警、城镇化格局优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以及长江流域省市相关战略的部署实施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