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简报总第一期(2020年第一期)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3-11

为进一步强化研究院的科学研究对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的针对性和支撑性作用,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研究,研究院自2020年1月起创办《学术简报》。

    《学术简报》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性、实用性对策建议。《学术简报》每季度发布一期,每期包含若干篇研究院近期代表性成果的凝练简介。



    一、关于“十四五”我国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空间结构优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效率快速提升的重要源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1949年-1978年)、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1979年-1998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由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格局和两横三纵城市化发展格局组成的空间发展格局。

     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的结构分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生态空间持续锐减14.5万平方公里,城镇空间大幅增长11.2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达70%。区域发展空间失衡、国土空间粗放利用、区域政策精细化不足等突出问题对我国空间发展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挑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结构优化是缩小区域差距、提升区域发展包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一,要加快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性区域的发展,构建协调东中西和南北方的空间发展新格局第二,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版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第三,要加强中部崛起战略支撑,针对性推进先进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合理布局,推动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城市群为顶点,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交汇点的“菱形”空间动力源第四,需以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开展空间结构优化,并建立空间结构动态评估体系,支撑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优化的有序可控;第五,加强空间管制的刚性约束力,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形成科学、精准、高效的空间结构优化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持续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加快构建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并在空间上统筹实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 果:专报《关于国家“十四五”时期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作 者:何莲、吴传清、魏伟、张万顺、尹礼汇


     二、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度密集布局,是我国重化工产业集聚区,要下大力气抓好落后产能淘汰关停,采取提高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力度等多种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等方面,占全国比重均在48%左右。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也严重威胁着长江的生态安全,化工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背景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特别重视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整治。要杜绝“一搬了之”、“一律关停”等粗暴做法,应综合运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科学考评,分类实施“关、改、搬、转”,标本兼治、精准施策;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化工产业全领域、全过程,创新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开展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示范,推动化工产业绿色改造升级

     二是规范推进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考评制度,从规范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绩效、绿色管理等指标方面,建立统一的长江经济带化工园区评价体系、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强化环境风险管控,落实最严格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环境动态监测和评估;要健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发展园区一体化循环经济,形成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园区生态链,建设集安全、环保、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园区智慧管理平台,打造绿色智慧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三是协同推进化工产业优化布局。一方面,应加强规划引导调控,建立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依据各地区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统筹化工产业布局,形成价值链分工合作、产业链配套协同、创新链流域耦合的化工生产力布局;另一方面,应根据环境因素和产业承接能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推动上游地区化工产业集群式、链条式、配套式发展,加强中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工产业体系建设,引导下游地区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业方向延伸,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的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成 果:专报《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 者:吴传清、叶云岭


     三、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

     流域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空间单元,提供必要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针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对于统筹流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理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机制的有益探索。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的战略水资源储备库。库区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复杂,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在反映流域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共生方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认为应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个方面构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并创新性提出了基于流域水环境模型和生态服务模型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结合三峡库区自然条件差异性和社会经济不均衡的特征,对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及其价值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以2015年为例,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5097.73亿元(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见图1),其中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占比分别为13.1%、63.1%和23.75%,以生态系统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社会文化价值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库区重点开发区以水资源供给服务为主导类型,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多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服务为主导类型。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都较高;相较于人口密度和地均经济密度,城镇化率对流域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图1 2015年三峡库区各区县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三峡库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探索低能耗、高产出的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成 果:学术论文《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博士毕业论文

     作 者:夏晶晶、张万顺、张潇、李琳


     四、湖北省长江沿岸地区“三区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分析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长江沿岸地区发展正面临生态保护优先、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统筹使用、土地利用优化等全方位的升级转型需求。摸清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简称“三区空间”)的演化特征和机制,对于优化长江沿岸地区国土空间结构,引导各类资源合理布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析2010年至2017年湖北省长江沿岸15公里范围的“三区空间”,结果显示:农业空间增长规模最大,占空间总规模一半以上;生态空间占比由60.65%下降到38.15%,人为干预因素明显;城镇空间占比由3.09%急剧增加至10.01%,增幅223.45%,城镇化进程显著。分析发现: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的情况突出,以荆州、宜昌、黄冈等地最为明显;农业空间转化为生态空间则以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旅游区集中的荆州、武汉、黄冈最为显著;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化为城镇空间是各地空间转化的主流趋势。

     结合湖北省长江沿岸地区2010年至2017年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研究发现“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具有如下驱动机制:一是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决定了地区的空间功能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总体分布特征;二是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的调整;三是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

     综上分析,为优化长江经济带地区“三区空间”格局,保障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构建一体化的长江沿线生态保护区二是优化农业资源空间分布,改变当前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空间使用效率三是增强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沿长江城镇的空间布局与特色化发展四是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强化“三区空间”的底线思维与互动发展。

     成 果:学术论文《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三区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分析(2010-2017)》,发表于《经济地理》期刊,2020年第2期。

     作 者:魏伟、缪江波、夏俊楠、武静



上一篇:学术简报总第二期(2020年第二期)